《孙子兵法》“先胜”战略四
图片
《孙子兵法》之“先胜”战略四 《孙子兵法》作为中国传统兵学的巅峰之作,其“先胜而后求战”的战略思想贯穿始终。全书24处提及“先”字,构建起以“先知、先算、先行”为核心的战略体系,揭示了战争胜负的本质规律——真正的胜利,从来不是战场上的偶然得手,而是战前充分准备与战略谋划的必然结果。 一、先知:掌握主动权的前提 孙子在《用间篇》中强调:“成功出于众者,先知也。”所谓“先知”,并非依赖鬼神占卜或经验臆断,而是通过可靠的情报渠道洞悉敌情。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的千古名言,本质上是对情报先导作用的高度凝练。 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陕北时,我军通过情报网络提前获取作战方案,党中央果断采取“存人失地”的战略,不仅在转战中保存了有生力量,更依托信息优势从容指挥全国战局。这一案例印证了:在情报获取上领先一步,就能在战略决策上占据主动。现代战争中,信息战已成为独立战场,卫星侦察、网络渗透、人工智能分析等手段,本质上仍是“先知”思想的延伸。 二、先算:谋定全胜之势 《计篇》提出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”,将战前谋划提升到决定胜负的高度。“庙算”并非简单的兵力对比,而是对“五事七计”(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,及主孰有道、将孰有能等要素)的系统分析,要求指挥员具备量化思维与全局视野。 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堪称“先算”的典范。1938年,在抗战初期的迷茫中,他通过对中日国力、军力、国际环境的深度剖析,提出“防御、相持、反攻”三阶段理论,为全国抗战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蓝图。这种“未战先算”的思维,不仅适用于军事,在企业战略、国家发展规划中同样关键——唯有对资源、风险、机遇进行精密测算,才能构建“全胜”的基础。 三、先行:创造胜战之局 “善战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”(《虚实篇》),道出了“先行”的核心要义:通过主动布局掌握战场节奏。无论是“先发制人”的突袭,还是“后发先至”的巧谋,本质都是通过行动上的“先”,迫使对手陷入被动。 战国时期赵奢驰援阏与,以计麻痹秦军后抢先夺占北山,最终大破敌军;李自成在襄阳会议采纳“先取关中、再图北京”的策略,通过建立稳固根据地实现战略迂回。这些案例表明:“先行”并非盲目冒进,而是依托情报与谋略,在关键节点创造压倒性优势。现代战争中,“首战即决战”的理念,正是“先行”思想在快节奏战场中的体现。 四、先为不可胜:构建不败之基 《形篇》提出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,这是“先胜”思想的深层逻辑。所谓“不可胜”,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积累,更是政治、经济、民心的全方位巩固。“修道而保法”(《形篇》),通过修明政治、健全法度,让己方立于不败之地,再等待敌人暴露破绽,最终实现“胜可知,而不可为”的境界。 曾国藩“结硬寨、打呆仗”的战术,正是“先为不可胜”的实践。他不追求奇谋速胜,而是通过坚壁清野、步步为营,在稳固防线的基础上寻找战机。这种思想对现代竞争同样启示深远:企业若想在市场中胜出,首先要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,而非盲目追逐短期利益。 五、“先胜”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,“先胜”思想的内涵不断拓展:从情报获取到数据争夺,从兵力部署到体系对抗,从战场交锋到综合国力较量,其核心始终围绕“战前准备决定战后胜负”。对国家而言,“先胜”意味着以科技创新驱动军事变革,以综合国力构建战略优势;对企业或个人而言,则要求以充分的调研、精准的规划和扎实的准备,在竞争中抢占先机。 孙子的“先胜”战略,本质上是一种“未雨绸缪”的智慧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胜利,始于战场之外;所有看似偶然的成功,都是必然准备的结果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豆腐脑的调味
- 下一篇:没有了